编者按: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公民城市公民建,公民城市为公民”重要理念5周年。5年来,各地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展开思维,细心饯别公民城市理念,厚植为民情怀,广大公民大众积极参加城市建造和管理,人与城双向奔赴,共建调和美丽城市,共创夸姣夸姣日子,编写新时代公民城市建造新华章。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“公民城市·温情我国”网络主题活动,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调查调研的脚印,走进城市深处,访街巷看改变,带您一同见证各地饯别公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。
央广网武汉12月14日音讯 “我父亲当年是青山区、是武钢的建造者之一,我10岁就随父辈来到武汉日子。”本年78岁的原我国榜首冶金建造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员工胡昇,见证了青山区棚户区蝶变新式社区的故事。
2018年4月26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调查时指出,“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大众休养生息。咱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,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。”“只要是有利于老百姓的事,咱们就要尽力去办,并且要想方设法办妥。”
“当年,总书记来到青山调查时,我作为第二位发言人,以《我所见的青山城市环境变迁》为题作了报告。”胡昇说,他不只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、建造者,还要将青山的故事、武汉的故事叙述下去、传达开来。
青山江滩航拍图(央广网发 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)
以人为本 “废物山”蝶变为青山绿水迷人画卷
“青山区是武汉城市建造具有代表性的当地,是传统的重工业基地。一路走过来,我见证了它的工业转型展开、寓居环境改善和周边环境管理的进程。”胡昇说。
原先,胡昇寓居在青山区最大的棚户区。因为是工业用地,根底设施、卫生条件较差,许多户共用一个公共厕所,特别不便利。遇到大暴雨,低洼的地段还会淹水。胡昇回想,其时吃饭都在外面,一刮风,空气中弥漫着煤灰与矿渣,咱们出于天性,都端着饭碗往家里跑。
青山区棚改后的城市相貌(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)
为了完结大众“居者优其屋”的安居梦,历经十年攻坚,2016年7月,青山区工人村街棚户区改造正式完结,共建成青宜居、青康居、青和居、青馨居等多个现代化小区,棚改居民悉数回迁安顿。居民从以往7-20平方米的平房,搬进了面积40-90平方米不等的电梯房,曩昔的“苦日子”一去不复返。
随同棚户区改造,青山区工人村周边的戴家湖改造于2013年敞开。经过1年多的尽力,完结了粉煤灰整理、生态修正、水质康复及景象改造等系列工程,成为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旧址上的城市归纳公园,完结了从污染之地到生态绿地的富丽蜕变,周边居民有了健身歇息的好去处。
现在,胡昇已成为戴家湖公园责任解说员,他常将这段故事讲给游客听,“当年青山热电厂在发电进程中产生了许多的粉煤灰,因为缺少妥善处理方式,粉煤灰在戴家湖堆成了‘ 煤灰山’ ‘废物山’。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施行,促进了企业转型晋级,也让这儿完结了天翻地覆大变样。”
戴家湖公园建造前(央广网发 戴家湖公园管理处供图)
建成后的戴家湖公园一角(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)
戴家湖的美丽蝶变不是个案。武汉依水而生,长江、汉江在此交汇,到江滩放松休闲,是许多市民的首选。坐落长江南岸的青山江滩,作为湖北首个以“海绵城市”为理念建造的江滩,被誉为长江之畔的“一颗明珠”,引来游客许多。
谁能想到,11年前,这儿滩涂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占有着,运砂石钢材的车辆来往不断,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。
为了还江景于民,2013年以来,武汉投入许多人力物力,开端对青山江滩进行一体化改造,从撤除搬家、腾退滩地,再到生态修正、系统布局,将其打造成武汉市首个集“江、滩、堤、路、城”五位一体的景象江滩,成为抢手打卡地。
“我住在江边60多年了,从家里到江滩步行仅需几分钟。现在来青山江滩观赏的人越来越多,但大都不知道这儿美丽蝶变背面的前史。我讲得也多了,十来年大约解说了两三百次。”胡昇说,在江滩漫步遇到游客时,常会自动跟游人讲起青山区这些当地的“宿世此生”,同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。
胡昇正在给游客解说青山生态蝶变的故事(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)
见证改变,更感生态环境对城市的重要性。现在,胡昇对小学生重在科普,给孩子们解说“海绵城市”概念;对青年人重在传递生态文明理念,讲青山从“黑白灰”到“山明水秀”的蝶变之美;对晚年人更多是交流同享故事,一同回忆往昔年月。“经过互动,让咱们深入体会到‘公民城市公民建,公民城市为公民’的理念。”胡昇说。
现在的青山江滩沿岸还保存有五粮库码头、一冶重件码头和红钢城码头号三处工业码头遗址。这些工业遗址承载着青山区特有的前史文化和城市回忆,也叙述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调和共生的夸姣故事。
办妥大众大小事 有困难找“红马甲”处理
底层是党联系大众的“桥梁枢纽”,要把服务大众、谋福大众作为底层管理的起点和落脚点。
“奶奶,您要吃药啦。”身着“红马甲”的青和居社区“天天敲门组”成员陈娜敲响了茕居白叟张丽娟的家门。
见到了解的“红马甲”,张丽娟热心地约请他们进门,并向记者介绍,“他们体贴入微的关心让我感到非常夸姣,有困难找任何一个‘红马甲’都可以处理”。
“总书记调查时的殷殷嘱托,鼓励着咱们更好地做好居民服务作业!”陈娜表明,6年来,青和居社区致力于处理每一位居民的实际问题,“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”这句标语印在“红马甲”背面,这也是社区作业者们的服务主旨。
张丽娟热心地拥抱社区作业人员(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)
青和居社区是武汉市的大型公租房小区,社区内晚年人多、低收入人群多,管理难度大,像张丽娟这样的茕居白叟在社区内有近千人。
为此,该社区建立“天天敲门组”,由网格党支部书记或网格员担任组长,联合志愿者、社区差人、物业管理员等组成,掩盖了社区内的15个网格,更好地协助大众处理急难愁盼问题,一同将对立胶葛的防备与处理机制延伸至每一栋楼。
“他们体贴入微的关心让我感到非常夸姣。”张丽娟介绍,“红马甲”们自己家里作业也多,却把社区居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放在心上,优先处理。有一次张丽娟因心脏问题住院,社区作业人员专程到医院慰劳,看到她独自一人,还特别为她煨汤。
“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家里的事在办,渐渐地,居民跟咱们的联系比亲人还亲。”陈娜说,定时上门慰劳茕居白叟是“红马甲”的日常作业之一,此外,为患有根底病、腿脚不便利的白叟垫钱买药,代缴水电费、煤气费,换水管、换灯泡等小事,也能“一站式处理”。
一声声问好、一次次协助,“天天敲门组”不只敲走了大众烦心事,更敲来了社区管理新秩序。
电动车乱停乱放,是许多社区面对的管理难题,而在青和居社区,记者看到一排排电动车规整停放在车棚内,路途整齐晓畅。
青和居社区新建停车棚后,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得到显着改善(央广网发 青和居社区供图)
“之前小区没有停车棚,咱们的电动车会停到楼道和楼栋大厅,既堵塞交通,也存在必定的安全隐患。”青和居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美丽介绍,在“天天敲门组”上门造访时,常接到居民的投诉与主张,后来社区党委牵头安排居民议事会,与小区业主单位屡次洽谈交流争夺支撑,终究拿出5个机动车停车位,改造出该社区榜首个电动车停车棚,供居民免费运用。
现在,经过政府惠民项目资金扶持,以及共建单位的支撑,青和居社区已建成35个停车棚,大大改善了社区内的路途交通环境,减少了安全隐患。
“无论是大事仍是小事,咱们都会细心倾听居民的需求与主张,真正从居民的视点动身,处理他们的实际问题。”张美丽说,社区常常举行居民议事会,听取居民定见、搜集居民诉求,尽力完结“小事不出楼栋、大事不出社区”,激起居民参加社区管理的热心,促进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,完结“双向奔赴”。
“朝夕”惠民 打造“一老一小”温暖家乡
“一老一小”是老百姓的家事,更是民生大事。青山区坚持问需于民,不断健全老有所养、幼有所育方针系统,优化助餐、保管、文化娱乐等服务供应,用心用情打造“一老一小”温暖家乡。
居民们在南苑社区“好味到”大食堂就餐(央广网发 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)
每到饭点,青山区钢花村大街南苑社区“好味到”大食堂的打饭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队,窗口内,各类炒菜面点一应俱全。
70岁的熊建平是这儿的常客。“在这儿吃饭便利又廉价,菜品多,饭菜也很合咱们白叟的口味。”说起社区食堂,熊建平拍案叫绝。他说,许多像他相同子女不在身边的白叟都会来这儿吃饭,不只便利实惠,还能一同作伴,心境也愉悦了不少。
南苑社区党委书记喻振杰介绍,因为白叟口味需求不一致,专门组成膳食委员会,每个月安排展开会议,听取白叟们的定见并改善,让菜品更靠近他们的需求。一同,针对60岁以上白叟,食堂会有优惠方针;针对90岁以上的高龄白叟集体,还会供给免费送餐服务。
南苑社区食堂为社区居民供给的实惠菜品(央广网见习记者邓子依 摄)
一餐热饭,既是晚年人天天有感的要害小事,也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实事。
现在,武汉加速推动新时代养老服务系统建造,像“好味到”大食堂这样的“夸姣食堂”越来越多,估计到2026年将完结全市大街(城镇)夸姣食堂、中心城区社区晚年助餐点、小区晚年助餐服务全掩盖。“好味到”正成为白叟舌尖的甘旨,心中的温暖。
“落日”从老有所养到老有保养,“向阳”也在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。
“这是家长对咱们作业的一种认可。”青和居社区 “四点半校园”专职社工南蔓琦一边向记者展现着家长送来的锦旗,一边骄傲地介绍。
“四点半校园”是2005年青山区为处理武钢、一冶等单位员工子女放学后、没人看守难题,在全国创始的。2022年起,“四点半校园”从最开端单一为学生供给写作业的场所,延伸到寒暑假、周末日间保管,全天候服务员工家庭子女、留守儿童等,成为集心思教导、亲情陪同、实践体会、赤色教育等为一体的归纳性服务阵地。该经历现在已在武汉全市推行。
“四点半校园”上课时学生上台同享礼仪故事(央广网发 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供图)
“保管时刻拉长了,从本来的下午2点至5点半,到现在的早上8点到下午6点。”南蔓琦介绍,现在“四点半校园”拓面提质,环绕6岁至14岁青少年,安排在职教师、大学生志愿者、社工、社区“五老”等,全面参加教学管理,在周末和寒暑假,各具特色的青少年素质教育活动继续不断。
青山区是武汉紧记嘱托、饯别公民城市理念,不断完善城市功用、进步大众日子品质、构建调和宜居社区的一个侧影。在武汉这座英豪的城市,人与城的双向奔赴绘就了温情夸姣的动听华章。
从棚户区改造的富丽回身到“一老一小”的温情关心,武汉不只正在一步一步让城市相貌面目一新,更在纤细之处传递着温暖与关心,让每一份等待都有了回应,让每一位市民同享城市展开效果。
总策划:张军 于锋
总监制:伍刚 宫歆慧 蔡荣波
统筹:陶玉德
监制:李欢
策划:张卓 官文清
文字:赵玲 邓子依
视频:邓子依 左洋
道谢:武汉市青山区委宣传部 共青团武汉市青山区委员会
点击观看视频编者按: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“公民城市公民建,公民城市为公民”重要理念5周年。5年来,各地坚持以公民为中心的开展思维,仔细饯别公民城市理念,厚植为民情怀,广阔公民群众活跃参加城市建...